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2日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,在鲁中南地区流行一种名为“沂蒙凉鞋”的鞋子,当地方言也叫它“呱嗒子、草鞋垫子”等等,这是一种用废旧橡胶轮胎变废为宝做成的一种凉鞋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,日照莒县桑园镇梭庄村76岁老人解世全就是其中一位,他仍在坚持手工制造“沂蒙凉鞋”。
近日,在桑园镇大集上,解世全老人的凉鞋摊已经迎来送走了几波顾客,他的摊位上摆放的都是这种俗称“呱嗒子”的黑色凉鞋。
记者了解到,1968年,24岁的解世全凭着做鞋的手艺,到生产队做工,到如今一晃五十年过去了,他仍坚守着老手艺。可别看这些凉鞋黑乎乎的不好看,但比普通塑料凉鞋耐磨、透气,以前老老少少、男男女女都穿这种凉鞋,是那个时代最“时髦”又耐用的物品。
解世全说,过去最忙的时候,他把这门手艺教给两个儿子,爷仨一起忙活,每逢大集,鞋摊前总是人头攒动,生意火爆。“那时候一年能卖一千七八百双,我大约算着,没有具体的数,赶一圈集就能卖一百七八十双,那时候不光我干,很多人。”解世全说。
将废旧轮胎的外胎裁剪出鞋底,用重物压平,然后选择较薄的位置切割下来,再根据鞋脸、脚跟的不同尺寸,把橡胶条固定在不同位置做成鞋帮,看上去并不复杂,但每做一双凉鞋,解世全都很用心的把鞋子做的既舒服又好看。
一座鞋砧子,一个锤子,一把剪刀,一盒钉子,这就是制作一双凉鞋所需的全部工具。敲进鞋里的钉子是软质的,随着时光的流逝,钢制的鞋砧子被软钉磨出了许多斑驳的坑,见证着解世全50多年来对这门手艺的坚守。
如今,沂蒙凉鞋制作手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曾经一起制作凉鞋赶集的老伙计们走的走,散的散,集市上只剩下他一人还在做这个生意,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失传。
解世全告诉记者,由于现在的鞋子花样繁多,这种手工“呱嗒子”市场越来越小了,所以他的两个儿子都选择了另谋出路。
前不久,有热心人将解世全制鞋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到了网上,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,很多人慕名来到桑园镇想亲眼见见这门手艺。通过网络,解世全的手工凉鞋又火了一把,省内外很多人通过网上下单定制凉鞋,买回去当作收藏。
解世全说,赶集就图个乐趣,鞋子也不涨价,只要自己还能干,就会把这门手艺坚持下去,能坚持多久算多久。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